当前位置: 优秀资源网 > 故事 > 有哲理的故事

有哲理的故事

故事 2021-03-21 15:46:16 人气:2886

故事频道小编欲与妄想给大家整理了《有哲理的故事》的经典故事,这篇有哲理的故事共有2996字,是一篇很优秀的原创故事,这篇有哲理的故事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。

有哲理的故事

有哲理的故事

哲理故事因故事而生动,因哲理而感人,因其独特的魅力促使杂志大量刊发、学生大量积累,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哲理的故事。

有哲理的故事1:铁丝前的鹅

戒尘有段时间心血来潮,忽然喜欢上了画画。有天,镇里画画很好的贺施主来到寺里,我特意向他请教了画画的问题。贺施主说,不如带戒尘去画些活的东西,也许能提高点水平。想到淼镇上有好些池塘,池塘里有不少人家在养鸭或养鹅,下次不如带戒尘去那里看看。有天和戒尘说了这个想法,戒尘开心地拿着水笔和画板随我一起下山了。

山下不远处就有个面积挺大的池塘,这个池塘没有多少植物,只有一些鸭子和大白鹅在塘上游荡。我和戒尘坐在池塘边上的柳树下,有风从塘上吹过,带着水波一道道飘动。看着戒尘在画板上画画,他认真地一笔一画地画着。我正准备说,你看你把这只鸭子画得多好看,忽然见到戒尘画了一个长脖子出来,原来他是在画鹅,赶快把到了嘴边的这句话又吞了回去,若再刺激了戒尘就不好了。

忽然有些奇怪,不知道为什么那些鹅大部分集中在我们面前一块塘面游动。戒尘忽然说,师兄,你看,池塘上有一根铁丝。仔细看水面,前方不远处果然横着一根铁丝,大部分鹅游动到铁丝附近,便掉头游了回来,只有少数低着头游了过去。

戒尘说,这些自由自在的鹅遇到铁丝也不得不低头呀。有时候,不得不低头是件很无奈的事情。但是不肯低头的鹅,始终越不过铁丝,而那些狼狈低头而过的鹅,却成功地游到了广阔的天地里。

有哲理的故事2:司马懿的坏主意

那年,刘备白帝城刚死,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。

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,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曰:“刘备虽亡,必托孤于诸葛亮,陛下不可仓卒伐之。”正言间,司马懿愤然而出曰:“不乘此时进兵,更待何时?”

曹丕大喜,遂问计于司马懿。司马懿侃侃而谈:“若只起中原之兵,急难取胜。须用五路大兵,四面夹攻,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,然后可图。”

司马懿一一道出五路军马由来:一是修书羌王,重金贿赂,令其起兵十万;二是高官厚赏,令孟获起兵十万;三是遣使孙吴,许以割地,令孙权起兵十万;四是差使叛将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;五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,提兵十万出阳平关取西川。五十万大军,五路并进,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干,也无法抵挡。

曹丕大喜,这样周全的计划,真是只有司马懿才想得出来呵。

五十万大军还真的兵分五路来犯西蜀。诸葛亮在家闭门数日,一一化解。

羌王之兵用马超抵挡,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,不敢冒进;南路孟获以魏延用疑兵之计退去;孟达叛将只需伪作一封其老友李严的亲笔信,便可让他称病不出;孙吴之兵派邓芝游说便去;曹真之兵只要赵云引一军把守关隘,并不出战,此地险峻,可以保守,曹真见我兵不出,不久自退矣。

你看这五十万大军,从东南西北四面夹攻,看似凶猛,但这是用钱买来的、用官赏来的、用许以割地换来的各自利益不同的群体。五路大军各十万,貌似齐整。可正是过于齐整,齐整得不符合各自的实力,貌似合理其实又不合理,各路大军必会心有怨言,相互猜忌,互相观望,不尽全力,如此临时拼凑的军团,怎能击破敌方一国之军?

现在的问题是:精明的司马懿为何要出此下策?

原来,这个方案虽不管用,却有许多好处:一是急领导之急,给了领导面子,又显示自己的忠心;二是这招虽臭,但看起来很周全,有声势,场面大,可以扬国威、振士气;三是兵多是借的,只是花钱,不用太出力,同僚不会太辛苦。曹真去攻最险的阳平关,虽然肯定攻不下来,但人家赵云不出来应战,咱也没办法,只当这十万大军公费旅游一番,曹真这十万人也落得欢喜。

只是曹丕领导又花钱又使面子,劳而无功,事后还不得不给各路人马奖赏激励,成本不低。

司马懿还有一个最大收益: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强大,其实是群没脑子、没本事、好糊弄的团队,今后咱司马家拿下他们就容易许多。不过这是后话了。

你看,给领导献万全之策的人有多坏。

有哲理的故事3: 变障碍为台阶

《论语·阳货》第一则,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:阳货希望孔子出山,帮助自己,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,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,更是厌恶他。

阳货是有架子的,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。他也知道,孔子是看不上他的,不会主动投怀送抱。但阳货毕竟是阳货,他是有手段的。他先放出风声,要孔子去见他。但孔子不傻,不去见。阳货苦思冥想,终于想出一条计策:他趁孔子不在家,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。

按孟子的说法,按照吉礼,“大夫赐于士,不得受于其家,则往拜其门。阳货瞰孔子之亡(出门在外)也,而馈孔子蒸豚。”朱熹说:“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,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。”他就是想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换得孔子的回拜。

孔子回到家,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小猪,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。阳货给孔子出了两难题目:去拜访吧,就等于投靠,阳货可以以此散布言论,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会影响;不去吧,违背周礼,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,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,败坏他的声誉。

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?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:操斧伐柯其则不远——就用阳货的办法:孔子也打听到他何时不在家,并趁机去拜见他。

可不巧得很——也可以说是巧得很——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。

孔子一看是阳货大夫的车马,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,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,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,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。他很生气,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煊赫,说话的口气也冲:别躲。过来。我有话对你说。

孔子只好转回来,走近阳货。阳货说:“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,可以叫仁吗?”

道理很正派,孔子无奈,只好说:“不可。”

“那么,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,可以叫智吗?”

说得也对,孔子只好又回答:“不可。”

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,面驳阳货,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。但是,他的两个“不可”,很明显是敷衍,是虚与委蛇。阳货当然也能听出来,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,他也无从发作。

末了,阳货说:“日月流逝,时不我待啊。”

潜台词是:孔先生,您已经五十岁的人了。您还有几次机会?

我相信,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,触及了孔子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。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:“好吧,我准备出仕了。”

这段对话非常精彩,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,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。所以,不见阳货,是“义”;不得已去拜见阳货,是“礼”;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,是“权”;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,不愿意做的太决绝,是“毋必毋固”。阳货每一问,孔子必答,是阳货说得在理,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,是谦逊而又不屈服。

即便是孔子这样超凡脱俗之人,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难缠的人纠葛难解。这无需抱怨,我们可以像孔子那样,把生命历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,包括小人,都看成是我们注定要经受的磨练。其实,任何一个障碍,换个角度看,也是一个高度,假如你不能高过障碍,甚至比障碍还低,只能与障碍平视,甚至仰视,障碍就是峭壁,挡住你前进之路。但是,假如你高过你的障碍,可以俯视障碍,就可以在障碍面前抬脚,把它踩在脚下,此时,障碍就变成了台阶,抬举着我们攀升。

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,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——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,却也无需在此一争高低。

战胜小人的秘诀是:不是要斗得过小人,而是要高得过小人。

三十多年前,十七岁的孔子在轻视他的阳货面前不争不辩、转身离去,阳货那时就已经成了他眼中的台阶,更何况今天。

我要评论 (0)

评论内容不要超过300

这篇故事《有哲理的故事》还未收到评论

最近更新

奥德修斯的故事:忒勒玛科斯和求婚人

03-02 18:31

短一点的神话故事200字

03-02 18:31

关于十二星座的神话故事

03-02 18:31

佛讲民间真实的故事佛教民间真实的故事

03-02 18:31

儿童故事大全在线听8岁文字版8岁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

02-15 09:36

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简短的

01-29 03:15

幼儿寓言故事大全文字版精选

01-29 03:14

大理的苍山神话传说

01-29 03:14
栏目暂未开放
内容整理中,敬请期待。。。